2)第44章 乡下小铺子_一世富贵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问一问他现在的情况。当时河阴的第一豪强蒋大有是自己处理的,也定下了这里以后发展的基调,不知现在他们如何了。

  等到下年,以棉布为核心的商品经济一旦起来,这些地方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。特别是冲击京西路治下两税中的绢布,到底是把那一部分改成粮食,还是换成现钱,还是改为差役,徐平还没有定下来。

  五等户的划分依据,两税中粮、布的调整,相应的赋役的改变,是这个冬天徐平除了修河之外要做的头等大事。这件事做好了,便就可以减小社会的震荡,使整个改革向好的方向发展。一个不好,引起地方动荡,就会造成非常大的不良影响。

  两税一般是秋季收粮,夏季收布帛和铜钱。依徐平的设想,从农民中收取的税赋,尽量以实物为主,最大限度地减少现钱的搜刮。因为在商品交易中,农民总是处于弱势的地位,从古到今,从无改变。丰收了,粮价便就要下跌,粮商和官府都要把损失转嫁到农民身上,谷贱伤农。遭灾了,农民手中也没有多余的粮食,有也不愿意卖,即使想卖,粮商也不会把粮价上涨的好处让给农民。你卖粮多得了一百文,其他各种必需品就会涨价二百文让你把这多得的钱掏出来,种粮的农民得不到一丝一毫的好处。在商品交换中,农民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,多交换一次,他们就要多被剥削一次。

  商品经济很大程度上是货币经济,货币流通得越广泛,商品经济就越发达。但这里面不包括农民手中的粮食,就像商品资本不包括土地资本一样,把税赋货币化,实际上是对农民的双重剥削。现在两税中仅仅有夏税的一部分是收现钱,都会造成江南两浙一带收税时节季节性的钱荒,一到官府收税的时候农民手中有粮也换不来钱,只能够低价出售。如果把夏税中的布帛全部改为收钱,只怕到时候卖儿鬻女的都有。

  钱是用来交换商品的,那么就要尽可能地让它在商品经济的循环中,而不是在社会上到处流窜。农业是商品经济中的薄弱环节,那就应该保护起来。商品经济是怪兽,如果没有缰绳,又放到了它不该在的地方,会把社会咬得遍体鳞伤。

  在这种冲击中,农民的自助合作就非常重要,是保护他们的缓冲器。

  说到底,这个社会还是农业社会,农民稳定了,才有社会的稳定。社会稳定了,徐平所设想的改革才能顺利进行。只要因为改革措施发生一次小规模的民变,一切改革可能就此夭折。徐平是在这个世界孤独地推行着自己的变革,容不得一点差错。

  跟陈尧佐说了一声,徐平带着谭虎和几个卫士离开河滩,到了鸿沟口。

  孙二郎从大石上跳下来,欢快地跑到跟前行个礼:“小的孙二郎,见过

  请收藏:https://m.fnxsw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