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四百二十五章 这便是人心;大圣:我师父天生的慈悲心肠_法海穿越唐三藏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国太子,过多信奉佛法,于国并不见得就是益处。

  法海此刻未曾多说,一来是因为此刻臣民汇聚,这些话并不适合在这里说;二来也是这其中的关窍并非一两句能够言明的;三来.法海认为这位太子殿下能来向自己请教,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,因为自己可以把控传授的内容,总是要比自己私下里琢磨,误入歧途的好。

  太子殿下见三藏法师一口应下,心里自然也是十分开心,面上自然而然就露出了笑颜。

  一旁的李世民见了也是心生感慨,他之所以最终选定了雉奴为太子,而不是魏王.正也是因为李治的这一颗“慈悲”心。

  李世民很清楚,若是自己百年之后,是魏王李泰继承王位,那么前太子与李治以及自己另外的几位儿子,恐怕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。

  况且若论才干与能力,其实也并不在魏王之下,如今自己更是手把手的教导,恨不得将一身本领尽数传授.想来日后他即便不能成为开疆扩土之雄主,也绝对够资格做一个开明的守成之君。

  大唐的疆域已经不小了。

  大到在一切偏远之处,其实大唐中枢并不能真正的掌控地方。

  即便是再往外开疆扩土,其实也没有足够力量能够消化这些的疆域除非,朝堂众臣都能一日千里,亦或是中央与各州郡的信息,能够在短时间内往复。

  否则,那些臣服于大唐的藩属国,早就成了大唐下辖郡县了。

  即便是在大唐,依旧还是普通人居多可若当真人人能修行,怕是国中也要乱了套。

  儒以文乱法,侠以武犯禁.可不是说说而已。

  身为一国之君,开疆扩土,远击狄夷,自是能够彰显国威,但相对于“武功”来说,或许更重要的是能够让百姓安居乐业、幸福安康的“文治”。

  而在这一点上,李世民非常看好太子。

  他们老一辈,把该打的仗都打完,儿孙们自该励精图治,巩固且更要发扬这盛唐气象。

  一众入城之后,见长安百姓虽也“汹涌”,但其实既有规矩,道路两侧虽有禁军护卫,但其实也不用他们费心维护秩序,此等景象是在别国难以见到的。

  法海见了洪福寺众僧在侧,还是特意上前相见了一番,言说:“诸位稍候,且等贫僧入朝复命之后,再回寺中相叙。”

  众僧自然满口应承,连说不急。

  陛下与太子也并没有催促打搅,只等三藏法师交代完之后,这才引着往朝门方向去。

  长安城可不小,即便是一路畅通,也走了好大一会儿主要是长安城的百姓太过热情,而法海又一向是有礼数的凡僧,故而步步还礼回应

  有些当年的旧相识,见了三藏法师如今相貌,再看看自己苍老的面容,不禁感叹:这时间似乎都没在能在三藏法师身上留下痕迹。

  李世民见了还向一旁的太子小声

  请收藏:https://m.fnxsw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