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一百一十七章沧州铁狮子(科普章节,谨慎订阅)_四合院之我是学神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体内有经文背负这莲花宝座,是文殊菩萨的坐骑,再具体就说不明白了,因为它的刻纹随着年代的久远已经看不出来了,前些日子,文物部门的人来,已经把他给列入到首批国家重点文物了。”

  王中华接过话题,把自己知道的一些东西给说了出来。

  而王洛通过车窗打量着这座铁狮子外面的八角亭子却陷入了沉思。

  这座拥有“镇海吼”威名的铁狮子具有极高的工艺价值。它由古代技师采用一种特殊的“泥范明铸法”分节叠铸而成。

  在铸造时,铁狮外表被拼成600多块、长宽三四十厘米不等的范块,逐层垒起、分层浇铸。

  如此特殊的技艺,在铸造中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,对浇筑工艺有着极高的要求。

  因此,沧州铁狮子是研究我国古代的冶金、凋塑的宝贵实物资料。

  尽管有着赫赫威名,沧州铁狮子的“晚年”却格外凄凉,一次次面临着倒塌的风险。

  根据沧州县志记载,在嘉庆八年(1803年),“有怪风自东北来,风过狮仆。”沧州铁狮子被大风吹倒,这是自其建成以来第一次倒塌。这次倒塌也严重地伤害了铁狮子的外表。

  在光绪年间铁狮子被重新立起后,人们惊讶地发现,它的下颌、腹部和尾部都出现了明显的创伤,再也不复之前那威风凛凛的样子了。

  这次倒塌虽然造成了一定的损失,但并不构成致命伤。

  直到20世纪,一系列人为的操作才最终将这座命途多舛的铁狮子送上绝路。

  建国以后后,国家对这座珍贵的文物给予了高度的重视。

  在1950年代,沧州地区夏季频降暴雨,一下就是数个小时,地面内涝严重。沧州铁狮子也深受其害,狮腿和狮腹常常被浸泡在雨水中,长此以往形成了明显的腐蚀。

  当时,华苏关系紧密,苏联“老大哥”派出了大量专家来支援我国的生产、建筑。

  1956年,沧州的苏联专家目睹了铁狮子被水浸泡的处境,建议修一座亭子给它遮风避雨。

  出于对苏联专家的盲目信任,当地并没有对这个方桉的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,而是直接采纳建议在铁狮子上面修建了一座八角亭。

  然而,这一方桉可谓是弄巧成拙。

  铁狮子所在的位置地势低洼,极易积水,而当地夏天又降水不断。有了这座八角亭以后,铁狮子被严严实实地遮盖住了,周围的积水根本不能快速被风干。

  就这样,八角亭以下的潮湿度和温度比周围的露天环境都要高,这导致了积水不能快速蒸发。缓慢蒸发形成的水蒸气也不能立刻扩散出去,而是围绕在铁狮子身边,对铁狮子造成了更为严重的腐蚀。

  21年过后的1975年,在长时间的侵蚀下,铁狮子全身已经惨不忍睹,遍布着生锈的痕迹。而铁锈又加重了铁狮子的脆弱。

  铁铸巨兽在千年的风吹日晒中昂首挺立,却在短短二十一年间的水汽蒸腾中奄奄一息。

  1975年,当地政府发现铁狮子的锈蚀实在是过于严重,而此时华苏早已交恶,便把这座由苏联专家倡议修建的八角亭拆掉了。

  困住铁狮子的八角亭被拆除了,对铁狮子的人为“折磨”并没有结束。

  80年代,文化事业欣欣向荣的发展,人们开始更加重视文物保护。

  有鉴于50年代八角亭的惨痛教训,专家们心想:既然覆盖铁狮子上面的空间不利于对它的保护,那何不从铁狮子下部入手呢?

  请收藏:https://m.fnxsw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